Search

星空下,被風揚起的外帳,帥氣而率性,如同背起所有行囊走入山中的我們…

山中這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星空下,被風揚起的外帳,帥氣而率性,如同背起所有行囊走入山中的我們…

山中這一幕將漸漸失去…

山林是開放了,但走入山中的人們不再追求自身能力去符合在山林中生存的資格;追求的是“建設”環境讓沒有能力與觀念的人們都容易親近。

登山不再是一種對自己各種技能、吃苦的挑戰,而是單純體能、花費、以及“抵達景點”的成就。

#最近聽到廣建山屋相關話題有感
#難關到底該不該架設鐵梯

🤔關於如何管理和建設,我有很多疑問:

📌所謂親近山林,是要讓人民學習關於山的觀念與能力,從而親近呢❓還是該廣泛建設,降低路線難度,從而讓門檻降低,讓更多人容易接觸呢❓

📌路線難度和風險,人為的去調整的話,該已誰的標準為標準呢❓

📌有些建設有助於集中人群和排泄物,但最近聽說要增建的眾多山屋地點中,包含了人數不高的某些路線。若增建山屋,哪些位置是“必要”,哪些位置是“方便”、“增加舒適”,而“必要”的標準是什麼呢❓

📌最近各大營地(奇萊南華、雲稜山屋、戒茂斯路線、武稜四秀…等…)都可見“長期”帳篷“駐紮”。雖然營地是先搶先嬴,但這樣佔用國土行商業之實,讓自組隊山友無法公平競爭…真的好嗎❓商業趨勢無法避免,而商業成長本來就是遊走法律與利益,但是否該有管理辦法呢❓

---
三條魚想建議:

👉都市建設有所謂都市計劃,山林建設是否也該有全面性的規劃?(包含各林區和國家公園一起統合規劃)。哪些路線主打入門、觀光,就真正的做好建設和服務?哪些區塊保留原始,就不多做任何增建干預地形難度或營地?

建設山屋本身並非真正破壞環境的元兇,而是建設後改變的人類行為…ex:降低路線難度因此增加人潮、增加人群聚集…等…

蓋山屋、架鐵梯沒有一定好與不好…
只是我覺得我們缺少了全面性的規劃這一步驟,容易淪落為“跟風”與“政績”這兩種需求:當A國家公園建設了,B國家公園不跟進,是否民眾會覺得沒作為呢?

但在山上任何的建設都不是小事,大多對環境不可逆…
在一切有全面規劃之前,能否有統籌的主管機關,先讓這一波廣設山屋、“開發”山林的熱血緩緩呢❓

#山林開放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出版書籍:《攀向沒有頂點的山》 任何工作邀約,請洽彥恩國際經紀 商業?
View all posts